书书屋 - 历史小说 - 我崇祯绝不上吊在线阅读 - 第330章 替罪羊

第330章 替罪羊

    陈名夏哭的鼻涕一把,眼泪一把。

    爹娘当年死了,都没有这么伤心!

    然而,他哭天唤地,泪眼摩挲,哀嚎阵阵……

    吐字却清晰的很。

    “王爷啊,为了咱大清江山,臣请王爷继位大统呐!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为大清故,为祖宗万代江山故,臣等恭请睿亲王殿下登基!”zWWx.org

    “为大清故,为祖宗万代江山故,臣等恭请睿亲王殿下登基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伴随着陈名夏的话,朝臣呼啦啦跪倒了一片,再次齐声呐喊起来。

    数千官员,齐声恭请多尔衮当皇帝,这一幕刺激到了多尔衮一系的将领。

    当即,有七个手握重兵的大将,也跪倒在地:

    “主子爷,奴才请主子爷顺应人心……”

    眼见自己人也被降臣带坏,多尔衮脸色大变。

    他闷哼一声:

    “此话休得在说,本朝自有家法,非尔等所知也!”

    多尔衮虽然这么说,但是,还是问了陈名夏的官职。

    多尔衮得知陈名夏在明廷是兵科、户科的双料给事中之后,当即大喜。

    他直接超擢陈名夏为吏部侍郎,兼翰林院侍读学士。

    眼见陈名夏被提拔,众臣心中忐忑的石头,终于落了地。

    人人大喜不已。

    当即,三千官员齐齐跪拜在地,等待多尔衮的表态。

    都不是省油的灯,官员知道怎么做才能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。

    而多尔衮一样知道怎么做,才能将满洲的利益最大化。

    安抚完了陈名夏,就要安抚降臣了。

    只听龙椅上的多尔衮继续道:

    “本朝自有法度,诸位都是人中龙凤,本朝自然一概任用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五月三日。

    多尔衮连下数道命令:

    “凡投诚官吏军民,皆著薙发,衣冠悉遵本朝制度。”(官员、军士剃发易服令)

    “今本朝定鼎燕京,天下罹难,军民皆吾赤子,出之水火而安全之。各处城堡,著遣人持檄招抚,檄文到日,薙发归顺者,地方官各升一级,军民免其迁徙。”(百姓剃发令)

    “有虽称归顺而不薙发者,是有狐疑观望之意,宜核地方远近,定为限期。”(安抚民心,是前条的补充。)

    (这就是剃发易服令。)(《清世祖实录》)

    实际上也不是直到进京之后,清廷才下达剃发易服令。

    早在山海关大战之后,多尔衮就数次强调执行剃发易服令了。

    最近的一次,是在前天到达通州以后,再次下达的。

    甚至朝前推,早在关外的时候,鞑子们每夺了一地,都会立刻下达剃发易服的命令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多尔衮的政令一下,三千京官顿时纷纷剃发易服,人人顶着两个老鼠尾巴,穿着男女同款的旗袍,满脸喜出望外的走在大街上。

    (旗袍在清中以前,是不分男女款的,并且也没有收腰。现代那种显得女性婀娜多姿的旗袍,是民国改良款。)

    甚至,京师无尽庙宇,都挤满了跪拜的官员,人人跪在佛前,念念有词:

    万幸!

    万幸!

    仁义、聪慧、机智无双、亲政爱民的大爹爹睿亲王多尔衮,终于肯让我们官复原职了!

    老天爷啊,你开眼了啊!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数千京官虽然如愿以偿的再次当了官,终于能够继续鱼肉百姓。

    但是,摸摸头上扎人的头发茬,官员们的心中还是有些不舒服。

    念了一辈子的圣贤书了,平素受的都是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”的圣人之言。

    今日为了当官,做出了这个连倭寇打扮都不如的模样,委实太过让人难堪了。

    俺们都是读圣贤书的,不能显得如此廉价啊!

    万一等我上了天堂,见到祖宗,祖宗问咱这是什么逑打扮,我该如何回答呢?

    哎!

    有人一拍大腿,满脸都是欣喜。

    有了!

    咱找个人,将脏水朝他头上一泼,那不就成了!

    此时,朝堂里出身江南的官员,是要比北方官员多的。

    于是在官场私下里的商议下,这个替罪羊就被定为了北方人。

    而北方官员也不干啊!

    尼玛,这不是让老子们被人责骂的吗?

    众人思来想去,还真的被他们想到了一条两全其美的办法。

    咱们不论南北,只论党派!

    甭管南方的复社、东林、几社、温派……还是北方的晋党、齐党……

    咱都不选!

    山东有个叫做孙之獬的官员。

    咱将屎盆子扣他头上,不就得了!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这孙之獬是谁?

    阉党成员也!

    做的官是侍读。

    崇祯元年,魏忠贤倒台后,崇祯皇帝下令毁掉阉党所著的《三朝要典》。

    孙之獬抱着《三朝要典》痛哭。

    于是,百官震怒,纷纷上疏弹劾孙之獬。

    就这样,1628年的八月,也就是崇祯元年,孙之獬被削掉了官籍,遣返回了山东老家,成了一个百姓。

    (按照明朝户籍制度,罢官后还是官籍,但是削籍之后,就是民户了。)

    (后世有个天大的谎言,说什么剃发易服的始作俑者是孙之獬。

    勿喷,我不是给孙之獬洗白,而是还原事实:

    这人还真是官员的背锅侠!

    按照历史记载,直到1644年11月,也就是此时的六个月后,孙之獬在山东籍贯的侍郎王鰲永推荐下,才进了朝堂。

    此时,百官剃发易服已经半年之久了。)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不知道何人做出的提议,反正孙之獬顶缸,符合南北双方官绅的集体利益。

    这孙之獬,被削掉了官籍,是个老百姓啊!

    况且,又是阉党成员,还是至死不改的顽固分子!

    还有比这更合适的人选吗?

    再说了,孙之獬被削了官籍,在民间的名声自然不好,还有比这更适合的背锅侠吗?

    (就算在后世,甭管什么原因,只要被罢了官,大部分百姓都觉得这人是有罪的。)

    于是,百官编撰出了一出孙之獬率先剃发易服,降官不要他站在降官队列,满人不要他站在满人队列的谎话出来。

    这个流言传的有多广?

    不但天下士绅一致认可了这个说法,甚至就连民间也觉得剃发易服就是这人提出来的。

    甚至,这事闹得多尔衮都知道了!

    于是,在历史上,孙之獬因为贪污受贿,被百官弹劾之后,多尔衮说了一番话:

    “孙之獬于众人未薙发之前,即行薙发;举家男妇,皆效满装。”火之虎vvvv的我崇祯绝不上吊